文 | 莫卷

一如往常,阿里巴巴的一舉一動,總能引起外界的特別關注,比如剛剛被辟謠的新加坡建全球總部傳言。

回看即將過去的1月,對于阿里來說意義非凡,進入2023年,阿里終于長長地舒了口氣。


(資料圖片)

1月10日,杭州市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簽訂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緊隨其后,1月13日,央行相關負責人在出席新聞發布會時透露,螞蟻集團已基本完成整改。距離2021年182.28億元的天價反壟斷罰款已經過去1年多時間,外界終于看到明媚的陽光沖破籠罩在阿里上空的陰霾。

過去10年,阿里從萬眾矚目的天之驕子,逐步陷入泥潭。觀察者們對于阿里變故的看法不一,主要觀點涉及反壟斷、系統性金融風險等議題,這些看法雖然深刻,但并不能反映這家世界級互聯網公司近些年所遇問題的全貌。

如果將視野放大,將時間線拉長,我們不難發現,過去10年,深陷“虛實之爭”的風暴眼,才是阿里所面臨的最大困境。

十一億賭約與“虛實之爭”

2013年央視主辦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以下簡稱“晚會”),應該是那些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晚會之一,精彩之處很大程度源于董明珠和雷軍的“神仙打架”。

頒獎現場,在主持人的“煽動”下,董明珠和雷軍定下賭約。雷軍表示,5年之內,如果小米的營業額擊敗格力,董明珠要輸給自己1塊錢。對于雷軍的挑釁,董明珠強勢回應:雷軍不可能贏,要賭就賭10個億。

這一名場面的一個細節一直被忽視,當時,雷軍還把一同站在臺上的馬云拉入了戰局,并讓馬云和支付寶充當擔保人。

這次備受矚目的賭約結局許多人都知道。2018年,小米成功上市,不過,五年時間里,格力的銷售額從1200億元漲到1980億元,小米的銷售額則從200多億元漲至1749億元,最終,雷軍和小米還是輸了。

在那5年時間里,董明珠和雷軍的10億賭約之所以能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一方面,來自兩位炙手可熱的商業領軍者的光環加持,10億元的天文數字,更讓這場賭約平添了幾分熱度;另一方面,在一些觀點看來,格力是傳統實體經濟的代表,小米則是互聯網經濟的新銳,董明珠和雷軍的比拼,實際上是傳統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比武,此時,“虛實之爭”已經開始萌芽。

值得一提的是,在董明珠和雷軍的賭約之前,也有一場類似的賭局。同樣是在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晚會現場,同樣有馬云,不過在這場堪稱“世紀賭約”中,馬云是主角。

2012年的“第13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風頭無二的馬云和王健林狹路相逢,二人隨即在晚會現場上演唇槍舌戰。

馬云認為,10年后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的份額一定會超過50%,如果自己贏了,那么王健林要輸給自己1個億;反之,自己將支付1億元給王健林,這便是轟動一時的“億元賭局”。

當年,王健林榮登2012中國福布斯富豪榜第3,兩年后,他成功晉升為中國首富。對于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而言,2012年同樣不平凡,這一年,淘寶網和天貓平臺年度交易額突破10000億元人民幣,兩年后,阿里巴巴成功在美上市。

如果說董明珠和雷軍的競爭,是傳統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交手的開胃菜,那么,馬云與王健林的賭約,則是實體經濟與虛擬對抗的肇始,2012年,兩者正式宣戰。

“虛實之爭”在2017年達到高潮。

2017年3月,兩會期間,時任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怒懟互聯網經濟,他說,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全民奔小康、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日子,這些都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發展。但很多電商搞促銷、花錢買流量的做法卻把實體經濟的價格體系搞亂了。

作為老牌實體企業家代表,宗慶后在如此重要的場合向互聯網經濟開炮,被視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已經是針尖對麥芒的狀態。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宗慶后第一次公開“討伐”互聯網經濟。

在2016年12月28日的央視財經論壇上,宗慶后痛批馬云的“五新理論”——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除了新技術之外,其余都是胡說八道,馬云又不從事實體經濟,能制造什么東西”、“虛擬經濟把實體經濟搞得亂七八糟”……此論斷一出,輿論紛紛。

眼看這場聲勢浩大的“虛實之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官媒開始下場調停。

2017年1月,也就是宗慶后在兩會期間怒懟互聯網經濟之前,新華網發布文章《虛實不重要,能促進經濟發展才是王道》。緊隨兩會之后,2017年4月,中國經濟網發布文章《經濟虛實之爭并無意義?擁有核心競爭力才是關鍵》,該文作者甚至指出,實體經濟不要主動融入互聯網,如果人為地制造互聯網與實體企業的矛盾,那么就只能接受被淘汰、被邊緣化的現實……

此后,“虛實之爭”的口水戰基本告一段落。雖然“實體經濟不好過”的新聞常常見諸報端,互聯網平臺攻城拔寨的捷報被大眾津津樂道,但將兩者放在一起進行的討論明顯減少。

另一方面,經歷多次“大事件”,阿里巴巴和馬云逐漸成為虛擬經濟的符號,將他們視作“虛實之爭”的焦點亦不為過。

互聯網巨頭向上,實體經濟向下

伴隨著吸人眼球的“虛實之爭”,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持續攪動著市場一池春水。

2012年,也就是馬云和王健林在“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打賭的那一年,網約車橫空出世,其中以快的和嘀嘀最為知名。2012年8月,快的打車在杭州上線,2012年9月,嘀嘀在北京上線。

嘀嘀和快的的發展都很迅猛,隨著互聯網巨頭先后入場,多個網約車平臺之間的競爭,很快演變成嘀嘀和快的的兩虎相斗。

2014年12月,滴滴打車獲得國際知名投資機構淡馬錫、國際投資集團DST以及騰訊主導超7億美金的D輪融資。2015年1月中旬,快的也對外宣布新一輪6億美元融資,該輪融資由軟銀集團領投,阿里巴巴集團及老虎環球基金也參與其中。

補貼大戰一觸即發。

關于這場疾風驟雨般的補貼大戰,馬化騰曾回憶我們支持滴滴,阿里巴巴支持快的,(因補貼)最高一天虧4000萬,但誰也不敢收手,一收手就前功盡棄了。后來跟馬云溝通,最后在很多資本的撮合下合并了。

合并后的滴滴繼續攻城略地,在一輪輪融資下儼然變成了一個龐然大物。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出租車行業遭受史無前例的沖擊,大量出租車司機“改換門庭”,一些出租車一度被閑置在運營公司,個別城市甚至出現了出租車司機與網約車司機間的肢體沖突。

網約車亂戰,是這些年互聯網巨頭發展壯大過程中的一個縮影,類似這樣的補貼大戰涉及多個領域,街邊的菜籃子生意也逃脫不了互聯網巨頭的虎視眈眈。

2020年,社區團購風起,各大互聯網巨頭摩拳擦掌先后入局,其中就包括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美團等互聯網巨頭。有媒體爆料,面對新一輪競爭,阿里十分重視,在成立社區團購事業群的同時還表示,投入不設上限。

互聯網巨頭入局,免不了針鋒相對的補貼大戰。

2020年12月,針對價格補貼行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曾進行針對性回應:將密切跟蹤研究社區團購價格行為的影響,分析論證行為是否存在不正當因素。人民日報評論社區團購時稱: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strong>

時至2020年,雖然鮮有人再提起“虛實之爭”的往事,但如果將這些市場競爭進行抽絲剝繭后不難發現,“虛實之爭”從未停止。而其斗爭的內核,是互聯網巨頭背后的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背后的產業資本之間的博弈。

博弈的結果顯而易見。在過去十年間的大部分時間里,互聯網巨頭不斷擴張,吸金能力日盛一日。反觀實體經濟,始終處于“被動防守”的局面,互聯網巨頭所到之處,憑借簡單粗暴的價格補貼,實體經濟幾無招架之力。

關于金融資本頻頻牽手互聯網巨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早在網約車大戰期間,就有研究提示了風險。

2014年3月,人民網研究院在《金融資本與中國互聯網》中指出,金融資本所構筑的虛擬經濟,是依托于實體經濟的專業主義分工而產生的現代服務產業之一,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同時,該文還特別強調,隨著中國互聯網與金融資本合作領域的不斷豐富,金融資本的“副作用”也逐漸暴露……

在解讀“副作用”時,該文特地強調了金融資本逐利和短視的特點。

在逐利的表現形式上,它不惜打破一切社會規制,甚至包括國家制度、企業規則和個人隱私;在短視的表現形式上,金融資本在運作方式上追求周期性回報——投資、上市、撤離、再投資,且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長期發展。

這些特質均與產業資本扶持下的實體經濟截然不同。

不可否認的是,從一定程度上講,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之間的短兵相接屬于零和博弈,互聯網巨頭的觸角伸向各行各業,意味著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互聯網巨頭蒸蒸日上的同時,實體經濟進一步面臨下行壓力。

宗慶后和馬云從來沒有和解

2017年1月25日上午,浙商座談會在杭州舉行。會后,馬云和宗慶后握手寒暄。一時間,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已經冰釋前嫌的話題,成為外界熱議。

或許是受到了外界強大的壓力,馬云開始沿著實體經濟的方向喊話。

2017年4月,在“2017第十屆中國綠公司年會”上,馬云就“虛擬實體經濟之爭”發表了演講。他認為,實體和虛擬不應該對立起來,二者完美結合才是未來真正的經濟。

同一個月,在IT領袖峰會上,馬云大倒苦水,他直言互聯網不是虛擬經濟的主題,虛擬經濟的主題是金融。中國不敢罵金融,才說互聯網是虛擬經濟。不過有意思的是,可能連馬云自己都沒有想到,阿里巴巴涉足金融的步伐會如此之快。

2017年10月,螞蟻金融服務集團正式成立,旗下業務包括支付寶、余額寶、招財寶、螞蟻小貸等業務;2016年3月,螞蟻金服發起成立的網商銀行,為小微企業及部分個人用戶提供貸款、理財、轉賬等金融服務;2018年5月18日,螞蟻金服旗下消費信貸產品花唄宣布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開放……

事情的發展態勢正如大家所知。2020年7月,螞蟻集團宣布啟動在科創板和香港聯交所主板尋求同步發行上市計劃;同年11月,螞蟻集團上市被叫停;2021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巴巴壟斷行為作出182.28億元的行政處罰;2023年1月7日,螞蟻集團相關管理層成員不再擔任阿里巴巴合伙人,強化與股東阿里巴巴集團的隔離。

回顧阿里巴巴過去10年,其大部分時間都處于業務極速擴張的狀態,且始終立于“虛實之爭”的舞臺之上。與小米、騰訊、拼多多等不同的是,憑借包括金融在內的多個業務,阿里始終處于“虛實之爭”的風暴眼。

回過頭看,宗慶后與馬云并沒有和解。

如前文所述,距離浙商座談會后被冰釋前嫌僅僅過去2個月時間,2017年3月的兩會期間,宗慶后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繼續炮轟互聯網很多電商搞促銷、花錢買流量的做法把實體經濟的價格體系搞亂了……

雖然對互聯網抱有敵意,但這次,宗慶后的言語緩和了一些,并將關注焦點放在了價格體系被破壞這件事上??梢韵胂?,互聯網巨頭在網約車大戰中的價格補貼方式,給這位老牌的實體經濟企業家造成多大的影響。

如果面向未來,宗慶后和馬云依舊不會和解。前兩年的社區團購大戰已經給出答案。

正如人民網研究院發布的《金融資本與中國互聯網》中所指出的那樣,金融資本逐利和短視的特點,很難與強調精耕細作的產業資本和平共處。

畢竟,習慣于大開大合,快速催熟,賺慣了大錢和快錢的金融資本,怎會甘心呵護一畝三分地的生意。

游走于虛實之間,用技術賦能安撫市場,用攻城略地媚于金融資本,這是互聯網的時代宿命,也是阿里巴巴的宿命。

關鍵詞: 阿里巴巴這10年深陷虛實之爭的風暴眼 阿里巴巴